以“保密”之名收你手机?警惕!这一新型骗局,已有多人中招

智能手机因其录音、拍照、无线联网等功能,在涉密场所或其他一些重要场合,出于安全保密的要求,被限制使用、携带。

但近日,竟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一保密措施,上演了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:他们以防止泄密需集中保管手机为借口,利用手机中的SIM卡实施诈骗。

“明星梦”碎,骗局登场

据北京警方公布,案件发生在燕郊某影视城。一群满怀期待的群众演员,通过商演招募抵达现场后,被一名自称剧组工作人员的男子以“剧组有明星,行程需保密”为由,收走了手机,并安排大家在车内等候。随后,该男子借故离开。

4小时后,该男子返回,称当天剧组无戏,可能延至下一场,随即归还手机。可大家拿到手机后发现,设备已无法使用,不少人还收到停机通知。

经警方调查发现,这些手机号码因频繁拨打诈骗电话,被运营商报警系统认定存在高风险强制停机。该案涉及65名受害人、91个手机号,其中30个归属地为北京的号码在案发4小时内,拨出了3000多通诈骗电话,被呼叫号码遍布全国各地。

据犯罪嫌疑人交代,他们受境外诈骗团伙指使,在骗取手机后取出SIM卡,插入专用手机。随后,境外诈骗分子通过语音工具与一部手机保持通话,境内人员则用盗取的SIM卡拨打受害人电话,通过免提转接,境外诈骗分子直接与受害人对话实施诈骗。由于来电显示的为国内号码,接到电话的人往往会放松警惕。

目前,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已被依法刑事拘留。

“保密”幌子,何以得逞?

这起案件并非个例。还有媒体报道,有务工人员因应聘公园清洁工,被中介以“禁止拍照”为由收走手机,结果在“工作”一天后,手机号码同样因涉嫌诈骗被停机。

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逞,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。

首先,特殊场合带来了“信任”光环。在兼职招聘、面试等看似正规的场合,“工作人员”的身份与“保密”要求自带权威性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身份和专业话术,营造出不容置疑的氛围。

其次,公众对保密存在认知偏差。保密工作有着严格、规范的制度流程,若需暂存手机等电子设备,往往会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屏蔽柜进行存放,且钥匙交由本人保管,整个过程透明可控,绝不会简单粗暴的“一收了之”。许多人因不熟悉这些规范细节,极易被不法分子的谎言误导。

再次,忽视手机及SIM卡的安全风险。不少人认为手机已设置密码,即使短暂收走也无大碍,却忽略了插在手机里的SIM卡安全。在实名制时代,SIM卡是重要的身份凭证,一旦被盗取,对应的手机号码就可能成为诈骗分子隐匿身份、实施犯罪的工具。

“保密观”有话说

这类借“保密”之名行诈骗之实的案件,让受害者蒙受财产与信用风险,值得所有人警惕。

一方面,大家应提升辨识能力与防范意识。当被要求上交手机等个人电子设备时,无论理由如何,都要主动核实对方身份,询问设备保管的位置、流程、时间、方式等。另外,请一定牢记,任何正当合理的保密要求都应该是透明规范的,且以尊重保护个人信息、财产安全为前提。一切以“保密”为名,却行模糊操作、拒绝监督的行为,都极有可能藏匿着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
另一方面,在数字身份日益重要的当下,我们除了保管好手机本身,还要重视保护SIM卡安全。应及时为SIM卡设置PIN码,可以有效防止其被插入其他设备滥用。同时,定期检查手机卡使用状态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报警、挂失,避免因卡片被盗用造成损失。

安全保护始于细节,成于习惯。唯有时刻保持警惕,让安全意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,真正守护好我们的信息和财产安全。

来源:保密观微信公众号

举报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