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催收”为什么敢用“实名制”手机卡违规催款呢?答案在这里了


“您名下有笔逾期欠款,只要办理 2 张 13、15、18 开头的实名手机卡寄给我们,就能直接减免 30% 债务,这是我们平台对于逾期人员开展的特殊政策!” 近两年来,不少逾期债务人都接到过类似的催收电话。表面上看,这是催收方给出的 “债务优惠”,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, 那些用于催收的 13、15、18 开头老号段,确实经过了实名制认证,但实名信息的主人,从来不是实际使用号码的催收人员,而是被 “债务减免” 诱惑的债务人,或是被金钱收买的 “背号人”。

债务人若办理老号段实名制的手机卡,真的可以减免债务吗?

对逾期债务人来说,“减免债务” 是最具吸引力的字眼,而催收方恰恰抓住了这一心理弱点,将债务人一步步诱入 “实名办卡” 的陷阱。

催收人员会先通过逾期名单锁定目标,再伪装成 “金融机构债务协商专员”“银行法务部工作人员”,用官方话术降低债务人的警惕。他们会准确报出债务人的欠款金额、逾期时间,甚至能发送带有 “电子公章” 的虚假《债务减免协议》,让债务人相信 “优惠政策” 的真实性。随后,便抛出核心要求:“根据规定,您需要用本人身份证办理 1-3 张 13、15 或 18 开头的老号段手机卡,且必须完成实名制激活,寄到我们指定的地址后,才能启动减免流程。”

为了让骗局更逼真,催收方还会设置 “阶梯式减免” 规则:办理 1 张卡减免 200-500 元,办理 2 张减免 10%-20% 债务,办理 3 张及以上则能减免 30% 甚至 50%。不少债务人被眼前的 “福利” 冲昏头脑,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—— 他们以为只是办几张手机卡,就能轻松减少欠款,却没想到自己的实名信息,会成为催收方持续骚扰他人的 “合法外衣”。

河南的孙先生就曾踩过这样的坑。前两年他因网贷逾期无力偿还,接到了自称 “某网贷平台协商部” 的电话,对方承诺办理 3 张 15 开头的实名手机卡,就能将 1.8 万元欠款减免至 9000 元。林先生立即在营业厅办卡并寄了过去,可等了一个月,不仅没收到减免通知,反而发现自己寄出去的卡片,被用于向其他逾期用户发送 “再不还款就上门催收” 的威胁短信。当他联系催收方质问时,对方早已拉黑了他的电话,而他的实名信息,却因这些违规催收行为,被多次投诉至运营商,影响了后续的手机号办理。

更可怕的是,一旦这些由债务人实名的老号段涉及严重违规,比如发送暴力催收短信、骚扰他人正常生活,甚至引发法律纠纷,警方首先会根据实名信息锁定债务人。

河南就曾发生过一起案例:一位债务人按催收要求办的实名卡,被用于向另一位用户发送 “不还款就伤害家人” 的恐吓信息,导致对方精神崩溃住院。警方通过号码溯源找到办卡的债务人,虽然后来查明真相,但该债务人仍因 “转借实名手机卡用于违法活动”,被处以 500 元罚款,还留下了不良记录。

除了诱导债务人办卡,催收方还会通过地下渠道,招募大量 “背号人”,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批量办理老号段,再以低价收购,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交易链。

这些 “背号人” 大多是急需用钱的低收入群体、在校学生或社会闲散人员。催收方通过中介在社交平台、劳务市场发布 “兼职信息”:“无需工作经验,只需用身份证办手机卡,每张卡可赚 50-200 元,多办多赚,当天结款。” 为了打消 “背号人” 的顾虑,中介还会谎称 “这些卡是用于企业客服外包业务,绝对合法合规,不会影响个人征信”。

在金钱诱惑下,不少人选择妥协。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周,就曾为了赚零花钱,在中介介绍下办了 5 张 13 开头的实名手机卡,拿到了 800 元报酬。他当时以为只是帮企业办几张 “工作用卡”,直到半年后,他因 “名下号码频繁发送骚扰信息” 被运营商限制办卡,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催收方的 “背锅侠”。更严重的是,有 “背号人” 名下的实名卡被用于诈骗活动,不仅要配合警方调查,还可能因 “提供作案工具” 承担法律责任。

而这些从 “背号人” 手中收购的老号段,会被催收公司统一管理,用于大规模的电话、短信催收。由于每张卡都有真实的实名信息,且是 13、15、18 等不易被拦截的老号段,既能规避运营商的监管监测,又能降低消费者的警惕性,成为催收方的 “得力工具”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一家中小型催收公司,每月至少需要 200-500 张这类实名老号段,而这些号码的来源,80% 以上都是 “背号人” 批量办理的。

“催收利用‘债务减免’诱导债务人、‘背号人’实名办老号段手机卡”,这一被揭开的灰色操作,并非个别案例,而是在多地持续上演的行业乱象。可令人疑惑的是,明明有法律明令禁止手机卡买卖、转借,也有监管部门持续打击违规催收,为何这种情况依旧真实存在且难以制止?而那些处心积虑诱导他人办卡的催收,又在拼命逃避什么?

虽然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律明确规定,出售、出租、出借手机卡属于违法行为,可现行法律的处罚力度,与催收方的违法收益相比,根本不具备 “震慑力”。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,违规者一般会被处以 5000 元至 10 万元不等的罚款;若情节严重,最高也仅能处以 50 万元罚款。

但反观催收方的收益:每张从债务人或 “背号人” 手中获取的老号段手机卡,能用于催收 3-6 个月,期间可通过高频外呼、短信轰炸促使数十名债务人还款,为公司带来数万元收益。更别提黑市上,一张 “无标记、高信任度” 的老号段手机卡,能以 200-500 元的价格倒卖,若批量收购 100 张,仅倒卖就能赚取 2 万 - 5 万元。违法成本低、收益高,让不少催收公司和从业者甘愿 “冒险”,即便偶尔有小中介或 “背号人” 被处罚,也无法撼动整个灰色链条的运作。

更关键的是,即便监管部门好不容易锁定了涉事的老号段手机卡,催收方还能通过技术手段,让号码的实际使用轨迹 “消失”。他们会在手机上安装虚拟拨号软件,将老号段号码与网络电话绑定,外呼时显示的是老号段号码,但实际通话数据却通过网络传输,不经过运营商的传统通信网络。

从行业现状来看,90% 以上的催收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,核心业务集中在 “电话外呼”“短信群发” 等基础催收环节,技术投入占比不足 5%。以某二线城市的催收公司为例,其员工规模约 50 人,仅配备 2 名负责维护电脑、电话设备的技术人员,根本无力开发虚拟拨号、改号等复杂技术。这些公司所使用的技术工具,要么是网贷平台直接提供的系统账号,要么是通过网贷平台推荐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获取,本质上是 “依附网贷平台生存”。

更关键的是,虚拟拨号、改号等技术涉及通信协议破解、号码数据篡改,属于国家严格监管的技术领域,个人或普通企业擅自开发、使用均涉嫌违法。催收公司若自主研发这类技术,不仅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,还可能因技术漏洞导致号码数据泄露,引发更大的纠纷。因此,对催收公司而言,“依赖网贷平台提供技术支持” 是成本最低、风险最小的选择,所谓的 “技术能力”,不过是网贷平台赋予的 “假象”。

网贷平台之所以愿意为催收方提供技术支持,核心原因在于 “维系违法催款行为,保障自身利益”。对网贷平台而言,逾期债务的回收率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,而常规的合法催收手段效率低、周期长,难以满足其 “快速回款” 的需求。因此,它们选择通过技术支持,帮助催收方突破监管限制,实现 “高效催收”,本质上是将自身的利益诉求,凌驾于法律规定和债务人权益之上。

部分大型网贷平台会投入数百万资金,开发专属的 “催收管理系统”,该系统不仅包含债务人的基本信息(姓名、电话、住址),还内置了虚拟拨号、改号、短信群发等功能。催收人员只需登录系统账号,输入债务人号码,就能一键生成 “13、15、18 开头的老号段来电显示”,实际拨打的却是虚拟号码;系统还支持 “高频外呼规避” 功能,当同一号码对某一债务人的呼叫次数达到 5 次时,会自动切换其他虚拟号码继续拨打,避免被运营商监测到异常。

而中小型网贷平台则会选择与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合作,购买 “催收技术套餐”。这些第三方公司往往打着 “企业通信解决方案” 的幌子,为网贷平台提供改号、虚拟拨号等服务,再由网贷平台将这些服务转接给催收方。以某第三方技术公司的 “催收助手” 软件为例,其声称 “支持 90% 以上的号段改号”,催收人员输入任意老号段号码,就能将来电显示修改为该号码,且通话记录不会在实际使用的手机卡中留存,彻底实现 “使用痕迹隐形”。

除了技术工具,网贷平台还会向催收方提供海量的债务人数据,帮助催收方实现 “精准骚扰”。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债务人本人的手机号、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,还涵盖其亲属、朋友、同事的联系方式(即所谓的 “通讯录数据”),甚至包含债务人的消费记录、出行轨迹等隐私信息。

当催收方因技术使用不当被举报时,网贷平台还会通过技术手段 “兜底”,帮助催收方规避监管追查。例如,当某一虚拟号码被债务人举报至工信部后,网贷平台会立即通过系统远程注销该号码的使用权限,并删除相关的通话记录;若监管部门要求提供催收通话记录,平台会以 “系统故障”“数据丢失” 为由拖延,或提供经过篡改的虚假数据,帮助催收方逃避责任。

更有甚者,部分网贷平台会在技术系统中设置 “紧急删除” 功能,一旦发现某一催收团队面临被调查的风险,可一键删除该团队所有的催收记录、号码使用数据,让监管部门 “无据可查”。这种 “技术兜底” 行为,进一步助长了催收方的违规气焰,让违法催款行为更加肆无忌惮。

举报
评论 0